| 宋 《瑶台步月图》 |

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 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 明万历 青花异兽纹花觚 |

高76.5cm,口径22.6cm,足径19.3cm

故宫博物馆

现在常见的花觚定型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进入清代,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觚因其谐音“孤”而有孤芳自赏、孤家寡人之意,带有清高色彩,觚来插花陈设,显示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此时觚被更广泛地称作“花觚”“美人觚”,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载:“河南为铜薮,所得铜器盈数车,美人觚一种”中便出现了美人觚的说法,应是特指细腰撇口样式的觚,以其形态优美、身段似美人得名。

插花需以“撇”来使花枝得以舒展,以“直立、收腹”固定花枝根部,而觚的大撇口、细腰、长足的造型非常符合插花器的要求,在明清时期几乎成为专门插花的瓷器。明文震亨《长物志》云:“铜器可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之。”明末谷应泰《博物要览》中也记载:“尊、觚、解皆酒器也,三器俱可插花。觚尊口敞,插花散漫不佳,须打锡套管入内,收口作一小孔,以管束花,不令斜倒。又可注滚水插牡丹、芙蓉等。”

| 明龙泉窑划花花口觚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瓷觚发展至清代,在保留明代艺术特征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新。此时瓷觚已经成为极为常见的一种器型,并仍沿袭其陈设品(或插花器)和佛教用具的功能,在宫廷及民间均有使用。

| 清康熙 天蓝釉花觚 |

高18.1cm,口径10.6cm,足径5.9cm

故宫博物院

而清朝瓷觚中,德化白瓷花觚又值得特别关注。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而花觚以其器型硕大、纹饰繁复,制作难度或可与瓷塑相较,于德化窑却是相得益彰。

德化白瓷的胎和釉浑然一体,温润如玉,其瓷和釉常呈“象牙白”、“葱根白”、“猪油白”、“建白”、“奶白”和“天鹅绒白”,在阳光的辉映下,细薄的白瓷渗透金光,其透明感和雪白的釉浆如同女性肌肤一样,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不仅扬名国内,甚至蜚声海外,被国外艺术家誉为“中国白”,名冠天下。

2012年中国嘉德拍出一德化窑兽面纹花觚,成交价4.02万元。;次年2013年北京保利相类拍品的成交价即飙升至10.93万元,如今八年过去,德化窑花觚价值只增不减,具有极高的升值空间。

古玩元素网《元素·艺啪》7月21日专场中有一件 —— | 清中早期兽面纹德化窑大花觚| 与君分享,参拍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 清中早期 兽面纹德化窑大花觚 |

尺寸:2056g ,口径15.6 厘米,高44.3 厘米

品相:全美品(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觚喇叭口,器身修长,圈足,器内上下贯通,腹部并不特别突出,着重强调其弧线优美,系典型的仿商周青铜器瓷器作品,表现出商代晚期特征。腹部以雷纹为地纹,上以四道扉棱分割,四面各饰一兽面纹,上下各有两道弦纹,相对较为简素,有清中早期花觚风格。器外壁满施白釉,釉面匀净细腻,光洁如玉,纯净温润,致密坚实,触手生温,中和了兽面纹的张扬霸道之气,清贵之中又不乏孤芳自赏的文人气节,应为士大夫插花陈设爱物。德化窑花觚稀见如此硕大者,品相完好,更加珍罕。

本文部分转载自网络,侵权必删!

更多精彩内容

For More Reading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