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欲行

海员或者水手,在英文叫“seaman”或者“sailor”,也有叫“mariner”、“matelot”或“matlo”的。在中文里,叫法更数不清,什么船工、船夫,或索性叫船家。前蜀美娇娘花蕊夫人《宫词》中就有“近侍婕妤先过水,遥闻隔岸唤船家”,好有画面感。

在汉语里,很多关于航海行船者的称呼都湮没无闻了。比如“舟子”,听起来特古雅,其实在古代很普通。《诗经·邶风》里的“招招舟子,人涉卬否”,在当时类同“的哥的姐”,是俗语俗称。晋人郭璞《江赋》中有“舟子于是搦棹”,“搦棹”即操桨。唐朝诗人贾岛有个从弟,出了家,法号无可,在汉水行船时也写过“惊风山半起,舟子忽停桡”的佳句,翻成今文,类似“大风来了,的哥停车”。

和“舟子”相近的“舟人”,也是船夫。晚清外交家薛福成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岭头积雪未消,舟人谓春夏之间,花放满山,香闻百里,诚胜境也。”要知道他当时正以大清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的身份客旅欧洲,其间还去过德国和瑞士,所以他写的“岭头积雪”,该是阿尔卑斯山;和他对话的,想必也是个“洋舟子”。

古代航船上的掌舵人名称甚多,如 “艄公”、“舵工”、“驾长”。在古代,航海本是个风险极大的营生,海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这管着指南针的大咖,职责像是现代舰船上的航海长或大副,有的可能就是船长本人,当时叫做“火长”。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上说的:“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釐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让我想起《水浒传》里浔阳江上弄船的好汉张横,诨名“船火儿”,我先前以为是“火长”的俚称,后来见《宋会要辑稿》上说:“每只船……共用摇撸火儿四名。”由此才知“火儿”并非“火长”,而是摇橹的船夫。

这些古代行船者的称谓都算是鲜为人知了,可最近,我买到一本清代苏州穷书生朱海的《妄妄录》,里面多处称船夫为“榜人”。比如说有个叫蒋淇竹的,号称和捉鬼的张天师是亲戚,一次行船,遇上个身穿“白罗衫子、五色绣花”的女鬼,吓得他“双齿相斗”,忙“呼榜人共逐之”,被女鬼好一番戏谑。

其实,“榜人”真的很古老呢,古代有的船称“榜”,汉司马相如《子虚赋》里就有“榜人歌,声流喝,水虫骇,波鸿沸”。孟浩然好像特别喜欢用这个词儿,他写过“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写过“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险艰”。可见到唐,还是流行着呢。

刘向《说苑》中的记载,更古老也更暧昧。说有一天,楚国的鄂君子坐在一条刻有青鸟的豪华游船上,听见一位“榜枻越人”——越国榜人——叩桨而歌,越语的歌声委婉动听,鄂君子感动得泪汪汪,但听不懂唱的什么。找人翻译成楚国话,才知道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子听了,居然上前给了这榜人一个“抱抱”,还把绣花被盖在这榜人身上……这首《越人歌》被冯小刚用到了电影《夜宴》里,变身为一首倾诉男女爱情的歌曲。呵呵,可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