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兼及野味问题
在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中,蝙蝠已经成为一个比比皆是但又习焉不察的意象,或曰母题,背后不仅仅体现汉字的谐音文化,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物的态度。其实和“福”谐音的事物非常多,比如佛手、葫芦也会被用作吉祥图案,但是蝙蝠的文化意义是稳固且主流的,也是表示“福”涵义的首选图案。
这是一种昼伏夜出、并且唯一会飞翔的野生哺乳动物。蝙蝠远离人类,习性神秘,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正是这种敬畏中的喜爱、符号化的寓意、本土化的造型,使得中国人对蝙蝠的态度十分友善。
这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人类不去干扰破坏蝙蝠的生境,更不主动捕杀、食用。如果要问中国人与蝙蝠打交道几千年,为什么大部分时候相安无事,我想文化的因素或多或少在其中起积极作用。
民俗学界对动物伦理问题有过诸多讨论,诸如点翠、象牙雕刻、马戏、猴戏、蟒皮二胡、狗肉节、虎骨酒、熊胆、鹿茸、羚羊角、虫草等等都涉及到野生动植物的文化利用问题,全面反思当代中国的野生动植物问题,一定不能忽略其中的社会文化动因,也需要充分运用文化手段来引导现代理念的塑造。
在今天,如果要重提禁绝“野味”,首先要看到“野味”的文化逻辑是什么。
立法能够兜住底线,但生硬手段未必能消除社群观念。就好像我们明明有若干航空法规,但是向飞机抛硬币的行为屡禁不绝。
只有重新唤醒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那些合宜的野生动物观,重建当代人与野生动物的文化关联,运用文化手段疏导新兴野味文化,方能根本上改善、引导当代人的野物观、自然观。这也是诠释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
小小蝙蝠,是祸是福,这是一道文化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