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全年GDP增速数据时,也一并公布了去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基尼系数。

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超过同期6.9%的GDP增速。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

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全年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比上年增长7.2%。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基尼系数自2009年来连续第7年下降,但仍然超过国际公认的0.4贫富差距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2008年中国基尼系数曾一度上升至0.491,此后开始逐年回落,分别为: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2014年0.469。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长李实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尼系数持续下降,表明此前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正在发挥作用。此外,中国经济逐步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也使收入分配差距呈缩小态势。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推出央企负责人限薪、养老金并轨等改革,均对缩小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效应。

今年1月中旬由北京大学组织调查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公布。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正在日趋严重。近30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现在的0.45以上。而据CFPS2012资料估算,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约为0.49,大大超出0.4的警戒线。财产不平等的程度更加严重。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从1995年的0.45扩大到2012年的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去年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撰写的社会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对北上广三大城市的中间阶层做出详细解读。

调查结论显示,北京的中间阶层收入最高,年收入为256016元。其次是上海中间阶层的年收入219770元,广州的中间阶层年收入最低,为170037元。

蓝皮书还指出,在总支出方面,北京中间阶层最高,约为126012元,其次是上海,每年的支出约为115646元,广州最低,为95213元。

昨天,作为中国GDP增速龙头的重庆市也公布了相关经济数据。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19日公布,重庆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同比增长11.0%,较全国高4.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同时,居民腰包也越来越鼓,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0元,增长9.6%。